您的位置 : 丽质文学网 > 从部落到原始共和 > 从部落到原始共和第9章内容免费阅读周华槐块无弹窗

从部落到原始共和第9章内容免费阅读周华槐块无弹窗

2021-04-21 07:58:52 作者:沈清平
  • 从部落到原始共和 从部落到原始共和

    周华,民国年间的人,“活”到了原始状态的部落中去。是重生?是穿越?具体啥年代?他自己也不清楚,由读者们见仁见智。原始状态的部落生活既不顺畅,更不浪漫。穷有穷的痛苦,富有富的灾难。点滴积累起来的财富,可能瞬间灰飞烟灭;展转难存之时,却又东山再起,步步强势;似梦,非梦。自己活着、活好,更为相关人活着、活好的杜撰小说!会有点大中华的“狭隘”。

    沈清平 状态:连载中 类型:历史
    立即阅读

《从部落到原始共和》 章节介绍

《从部落到原始共和》中的周华槐块个性鲜明,整个故事非常棒,可读性很强。在沈清平的创作中每一个场景都很有意思,下面是《从部落到原始共和》第9章内容:追随着冰雪消融的步伐,周华和蒿根这些老餮式的半大小子,成天在耕地四周的山林、河流里追撵、翻腾,......

《从部落到原始共和》 第九章 循序渐进 在线试读

追随着冰雪消融的步伐,周华和蒿根这些老餮式的半大小子,成天在耕地四周的山林、河流里追撵、翻腾,折腾到的收获还真够大家“午饭”还略有余。大家吃着或是野兔野菜水煮、或是鱼虾烤焖、或是野菜山鸡清炖的午饭,身体渐壮、气力见长。俗话说“人是铁,饭是钢”,肚子饱了,部落人的劲头也足,整理出来的耕地绵延成片,煞是可观。节俭惯了的成年人,不再抵触这“日头正当中”的一餐饭。美味可口不说,干活有劲最重要,以往两三天才能忙完的活计,现在一天就够了。

老人们仗着身子骨硬朗起来,不仅出色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包下了日夜守护任务,把垭岩那组五名猎手也赶去和槐头他们一起砍树、扛木。部落外,他们每天每人各两趟收工抬回的木头都有二百余根了,放倒在地里的更多。

部落栅墙西南端前方三百多米处,就是陡峭的河岸,周华每次从这河岸下通往耕地,都有在城墙下走的错觉。要是利用起来,从路口起往部落后的悬崖西北端围木栅墙过去,只要比原来的长度长个六十多米,就可以将部落面积扩大十倍左右。

他一提起,全部落人都欢呼雀跃,个个巴不得立即动手。天天追问:“什么时候才开始啊?快点啊!”

他想用“心急吃不得热豆腐”来劝慰他们,可是这地方连豆子都没见过,哪来热豆腐给他们吃?只好说:“现在还赶着准备耕地,等萍姥带着大家都回来了,人手够了再建吧!可不要建了栅墙挖不出耕地。一样一样来吧!”

这解释似乎有效,连续两天没有人再追问了。第三天从耕地收工回部落,却发现木头堆成倍增长,问留守的人,才知道,老人们心一急居然自己分起工来:十来个身体较壮实的,由触炎带领去砍树。十来个身体较弱的由魅炎带领分两组,一组八人负责夜间部落守护,其余的另一组和带孩子的那些妇女负责白天的守护、照管孩子、整理菜地。猎手们则专管抬木头回来!

周华又气又急,怕这样会累垮这些长辈。可又没办法,他这个“首领”没有强迫的权力!

于是只好改口,说是等近三个春天的地整理出来,就先集中所有人手来建栅墙。并且请荇姥按照先前规定给婴幼儿每人每天一个鸡蛋那样,给老人和猎手们每人每天两只,早晚各一个,盯着他们吃下!

他已经天天想着法子,带着伙伴们弄来够多的山鸡、野兔、山麂、鱼虾、河蚌,管大家三餐吃得饱饱的,总不能一下子就把“点心”也用上吧?好在冰雪已经很少了,也好在再有个十来天工夫那三块地就能粗整完毕。

可是老人和猎手速度不慢,反而快了。老人砍树的技巧比猎手们要高许多,一把石斧他们能砍四五棵树才重新磨。而且一人带着三四把,中午收工带回给留守的磨,下午带着早预备好的去。树木都不大,猎手们却力气大,距离又近,仅五六天时间他们扛回的就超过建木栅墙所需的。老人们更是将历次抛荒地上的那些树木全砍倒,站在边缘,都能和整理耕地的大队大声交谈了。

“喂!拍土,我们把树都砍啦!先帮我们把树都扛回去,好让我们烧出来给你们慢慢挖!哈哈哈!”老人们开始叫板啦!

“好的!阿公,明天就先抬去!”周华也觉得冰雪都已经消融尽,是以往开始砍树为烧地做准备的时间了。该先把砍好的木材赶紧抬回去,把那些地尽快烧出来。至于能不能来得及挖出并播种好,只能看首领带人回来的时间啦!真后悔没叫首领先让一部分人回来。他还不知道,这时首领正心急火燎地在各个亲邻部落间奔忙,讨价还价要人。

停了三天挖地工作,把靠近部落那两块地上的万余根木头扛的扛,抬的抬,全搬回部落外的平地上。经验丰富的老人和妇女们齐举几十把火,在祈祷后点下去,熊熊的火焰蔓延开来,在大家的歌声和舞蹈的时间里,将近万亩的耕地连成一片。

周华想不明白,部落人以前怎么不轮换使用耕地。部落人则觉得他真是被虎神召唤去,教会许多后又送回来教大家,听他的使用旧耕地不会有错。

看着火焰过后的满地黑灰,周华又想起“薪肥”,也就是将树叶、树枝、杂草集中成堆后点燃,再盖上薄土,慢慢阴燃出的灰烬。虽然部落那些烧了几十上百年的大小火塘里的灰和最近畜养禽畜的积肥,够那两块刚种过的地做基肥,但是长苗期的培肥,使用的必将由烧薪肥来供应了。目前人手不足,看来也只能延后!

搬回木头后,周华本来还想再搁下几天挖地的活,大家齐心协力将木栅墙围好再说。老人们却不肯,他们只要求他把建设的方法告诉他们,由他们慢慢建。无奈,他只好将先烧焦木头一端防腐,再挖一米多深的窄沟埋桩,然后用横木和栅桩凹凸咬合固定,最后用藤条绑牢的程序演示给他们看。

看出老人们又想独力承揽的心思,他坚持要求猎手们留下配合着一起干,并说这样能早些建好,减少减少守护部落的人手,尽快参加到春耕队伍中去。他们才同意,猎手们也没意见。

部落人的劳动热忱让他感动,不好意思再游猎。十几个小伙伴也被分成两组,一组由蒿根带着六人继续狩猎、捕鱼,其余的人跟着他,选择靠近耕地的树林边缘,每隔一段距离就搭起“人”字形草棚。他要用这些草棚风雨无阻地既烧薪肥,又兼驱赶禽兽守护庄稼。

兼顾到这些功用,就使得要建的这批草棚不同于部落、地头处的那些。不仅要够高、够宽大,还要在棚内挖个圆形浅坑。总不能烧着烧着,就连同草棚也烧了去不是?要起到夜间用火光吓跑野兽,使它们不敢轻易闯进耕地糟蹋庄稼,还得让它们从各个方向来都能感觉到火光,这就需要选好每个草棚的两边开口朝向。

周华跟小伙伴们都缺乏用石锄、骨铲挖地的功力,更缺少使用石刀、石斧劈砍粗大树木的经验,两个草棚才盖好,消耗的工具已经达到全部落妇女耻笑、令老人们怒目相对的程度。吓得大家都将向老人讨要工具视为艰难任务,周华只好自己天天腆着脸央求着老人们。

于是周华暗地里给蒿根那组伙伴一项特委托——在捕猎的过程中注意收集些形状、硬度都适合当工具用的石块。也不知是蒿根他们敷衍了事,还是这一带的石质不适合造石器,反正直到周华他们再三哀求也难以从老人们手中拿到工具时,蒿根他们还是没带来哪怕一块真正适合的。憋屈急了,他只好停工,亲自带着自己这组专门去找寻。河滩上的卵石带、悬崖下的乱石堆,一遍遍梳理过去,竟然三天一无所获。

这才意识到自己这些毛头小子弄断、蹦坏的那些刀斧有多少价值,也才知道那些个占了资源优势专产工具的亲邻部落有多值得骄傲。

正当他们沮丧、惭愧时,修理、改制好那些工具的老人们支援来了。似乎老人们并没有计较这些毛头小子们的过错,一道干活时还是笑容可掬,唾沫横飞地传授使用工具的诀窍、爱护工具的心得体会。

“嘿!姜还是老的辣!一口吃不成胖子,一朝一夕当不了老手。循序渐进最重要……”看着他们熟练地劈、砍木材,沦为专职土工的周华,边挥骨铲卖力地挖坑,边唧唧歪歪地感叹。

编辑推荐

热门小说